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界动态
学会党建
【新书】温海明主编《易经明解》暨序言
发布时间: 2021-01-21 13:46:34     作者:本站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120191855.jpg

  2015年9月,在我主持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复兴”微信学术交流群中,多位学友问学并讨论关涉《周易》的相关问题,我一一作答后,很多学友强烈建议一起成立一个专门研习传播《周易》的微信学术交流群。

  2015年国庆假期期间,“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学术研讨群正式创立,邀请国内高校正在开设《周易》课程的学者们每天在群内举办一场易学讲座,从2015年10月12日开始正式与学友们一起互动研学。

微信图片_20210120191839.jpg

  该群从建立伊始,就以共同学习《周易》经传、打通卦爻辞言象意之间千古难解之谜为研习目标,持续至今已成为中国当代研习易学有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学术群内授课的学习进度是每日一爻,每周一卦,每晚十点至十一点(半年后改为九点半开始)由众多海内外易学家同台串讲卦爻精义,并为群内师友答疑解惑。

  群内聚集近五百位易学家及易学爱好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诸位同学的精心筹备和热心易学人士的支持下,很快开设了“南方”、“北方”和“海外”等学术研习分群。

  近两载春秋,先后在群内相与论学讲解卦爻辞的易学家有三十多位,参与六十四卦讲解的导读老师有:林文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李尚信(山东大学)、曾凡朝(齐鲁师范学院)、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谢金良(复旦大学)、何善蒙(浙江大学)、冯国栋(浙江大学)、郑朝晖(广西大学)、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梅珍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黄忠天(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刘震(中国政法大学)、赵建功(华中科技大学)、张国明(沈阳大学)、辛亚民(中国人民大学)、于闽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文智(山东大学)、张克宾(山东大学)、张丰乾(中山大学)、翟奎凤(山东大学)、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谷继明(同济大学)、宋锡同(华东师范大学)、刘正平(杭州师范大学)、孙铁骑(吉林师范大学)、孙钦香(江苏社会科学院)、吴宁(中山大学)、寇方墀、尚旭等(课表详见《易经明解》附录B)。可以说,学者们在授课中一起贡献了这个时代兼具学术性和原创性的易学见解。

  经过466日不间断的努力,在2017年1月8日,64卦384爻导读讲解结束之际,“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学术研讨群基本实现了最初研学目标:通过解读卦爻辞,推天道以明人事。该群也基本兑现了该群的宗旨:明白解读《周易》,立足经传互证,深化易学基础,找回易学正脉,领悟易道哲理,提升生命境界。同时也升华了本学术团体的求道追求:积金千两,不如明解《周易》;救人以易,胜造七级浮屠。2017年1月后,“周易明解”群继续讲解学习《易传》。《易经明解》书是对2017年1月之前64卦384爻研习内容的整理和加工。

  这次聚会前后,师友们都逐步意识到,自唐太宗敕令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近一千五百年来,易学著作多单独成书,或编辑拼接,鲜有汇集当世易学家一同相与论学及攻坚克难研读易学的学术团体。

  当今之世,得益于信息传播技术,“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学术研讨群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顶级易学家一同研讨许多易学千古之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当代易学界的学者们聚在一起,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不盲目遵从古往今来任何一家一派的说法,尽力取长补短,折中百家之说。

  不少师友们认为,经过热心同学们不间断收集讲课记录并加以整理编辑,又经导读易学家们修订的讲稿,或将具有易学研习传播的崭新历史价值。在易学专家和师友们的要求下,在我挂职任副总编辑的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社领导和我任兼职教授的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三十位研究生同学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下,本群的研讨记录经过多轮整理修改,终于成书。下面特把此书的成型过程,也就是本群研讨记录的整理修改过程略述一二。

  本群建立之初,由于师友们在导读和论辩当中常有新见,提出一些历代易学家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深入讨论的问题,师友们很快意识到本群研学成果有无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希望保存下来,以便其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现世学人及后世学人所了解。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从建群第一天开始的研讨记录都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并由当天研学的学生秘书(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们及时整理,经过我校对修改之后,在“周易明解”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出来,并在搜狐头条等网站上推送,取得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第一遍的记录稿有每次发言的时间(精确到秒),有师友们讨论的表情,很多语气词和较为随意的内容,为了使本书简洁而凸显研学成果,这些有趣的内容在后来的修订过程中都没有保留,这是学生们对聊天记录的第一遍整理,庞大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参与这遍整理的同学们有:孙世柳、李芙馥、黄仕坤、周俊勇、陈志雄、李占科、黄桢、王璇、秦凯丽、贡哲、张馨月、王雨萧、赵晨等。他们是本书稿件的最早记录者和整理者。

  第一批整理研学内容的同学还兼任了课程秘书,在每天晚上开课之前把当天的预习资料准备好发进群里,他们往往需要选择几部经典和当代的《周易》注释,供大家参考。非常感谢以上同学的支持和配合,使得书稿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我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给研究生开设易学专题研究课程。2016年秋季,在选课的多位研究生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们重新设计编排了讲稿的体例,把原先每天一爻的内容合并成为一卦的内容,修改讲稿为“明解文本”、“讲课内容”和“讨论内容”三大部分,并加了小标题。

  学生们对讲稿做了三四次整理,到期末基本成型。参与这一轮讲稿整理的研究生有:孙世柳、陈志雄、裴建智、秦凯丽、贡哲、孙纯明、王鑫、刘杨、袁征、廖浩、赵敏、龚莲伊、董禹辛、张云飞、曹海洋等,是大家的辛勤付出让书稿具备出版的可能性。

  2017年春季,我把同学们修改之后的稿子分别发给每卦的两位导读老师,大部分导读老师们都进行了精心修改和整理,修改之后的稿子基本定型,可读性明显增强。这段时期稿子收发和整理的工作主要是由孙世柳同学完成的。

  书稿经过学者们修改后,学术味道彰显,但老师们整理之后的稿子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处理,尤其是诸多引文需要校对、文字和格式等细节需要统稿。2017年7月和8月,我带领孙世柳、秦凯丽、赵晨、周俊勇、黄仕坤、李占科、韩盟等研究生来到贵阳孔学堂,集中精力把一千多页的稿子又修改校对了五六遍。

  我们基本按照《周易研究》副主编李尚信教授提供的校稿范本,对全书进行整理修改,与经典文本保持一致;以震卦为例,校改包括:多处“《震》卦卦辞”改为“震卦卦辞”或“《震》卦辞”,震加书名号时应指书而言,是书就不是卦;“《震》卦初九”改为“《震》初九”,“《震》卦六二”改为“《震》六二”等;对讲授和讨论有误或不准确的地方,直接进行修改。本书384爻的小题目是对各爻哲理意义的概括,几乎每爻的题目都经过我和学生们交流讨论,也经老师们审定,尽量与导读和讨论主题相关,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我和研究生们整理了大部分卦的体例和进一步修改文稿。导读老师们的讲法大多都有古代注本做依据,可是每天的研习记录内容实在太多,整理之后每卦有二三十页,为了减少书整体的厚度,只好删去大部分直接引用的古代注本内容,因为这些内容现在都很容易查到。

  直到8月底,经过五六轮反复修改后的稿子才算真正成型。书稿基本保留了“周易明解”群授课的特色,即当代学界正在教授《周易》课程的易学家们对每卦每爻的研读和心得体会。广大师友们研习时的积极参与和交流,碰撞出了很多易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火花。

  全书最大的特点当然是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汇聚当代易学家一起交流讨论,发挥出微信群讲课的诸多特色:即时性,群内师友们可以随时把最新见解贡献出来与所有人研习讨论;全球性,全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时区和空间的限制一起交流讨论,很多导读老师在欧美研修和访学期间都坚持给大家导读,学友们的即时研学反馈也来自五洲四海;全面性,本群的研学讨论包容了各家视角,基本继承着古今各门各派的解读,加上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老师们轮流配合一起导读,常常新见迭出,令人振奋。

  群里学术讨论编辑成书之后,虽然算不上系统的理论建构和严格的学术论著,但对于解读恍若天书一般的卦爻辞来说,却显得既有学术性,又不失轻松活泼的气氛,对学习者深入了解易学知识,体悟玩索卦爻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最终的讲稿中,大家仍然能够欣赏到老师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讲解,群友们生动活泼、有时甚至群情激昂的讨论。

  应该说,本书对于初学《周易》的学生和对《周易》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都不失为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入门读物。本书既有历代前贤的真知灼见,又有当代易学家们千锤百炼的智慧之思,更有各行各业群友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和师友们活泼动情的交流研讨,可以说本书因其独特性已经成为易学史上一片独特的风景。

  易学自古门派众多,古有两派六宗之说,学易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要能够采众家之长。本着这种精神,“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群尽可能兼容并包,有容乃大,所以本书基本涵盖古今易学研究的各门各派:如义理派和象数派,包括术数派有道理的见解;学院派和实践派,包括生命实践派和实战运用实践派等;其他具体门派就不一一列举,师友们的见解都具体深入地体现在对卦爻辞解释的字里行间。

  此书可能还是两岸易学家历史上首次同时同台解释卦爻辞的记录。之前的两岸易学交流多为论文研讨形式,成果也以论文集为主,对于易学的文字、体例以及相关细节内容,还缺乏同时性深入细致的探讨。借助微信的形式,台湾地区的朱高正、杜保瑞等老师作为顾问时常对大家如何学易做指导,导读老师林文钦、黄忠天教授和台湾地区的其他师友一起贡献出非常精致细密的研究和心得体会,让此书成为这个时代两岸易学深入交流的见证。

  解读各卦的学者们学养各异,授课风格不同,对易经的把握和理解也互不相同,所以本书可谓一部多角度研究卦爻辞的汇编。不仅每位学者解卦的角度有别,而且每位学者在跟其他学者一起配合授课的时候,又表现出风格上的变化,所以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师友们在即时沟通基础上共同创造的著作。全书内容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本来就是讲课稿,内容还比较活泼灵动,互动性强,值得初学者和爱好者认真阅读和研习。

  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交流群在一个微信迅速普及的历史性机缘中诞生,聚集了这个时代热心的老师和学生们来解读这部中国历史上最神秘莫测的伟大著作,所有的解读者都本着继往开来的精神,力图解读出新意,这可以说是《周易》在21世纪微信时代的新意,也是《周易》三千多年解读史上不曾发生过的。师友们在世界各地,跨越时空限制,北京时间每晚定时借助微信聊天工具,开启对经典活生生的当下解读。

  其中虽有相当艰辛的阶段,但大家同舟共济,一起坚持下来了。因为坚持,我们站到了这个时代《周易》解读的前沿,既继承着传统经典注疏的解读,又消化并读出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崭新意义,而这里记录下来的导读时师友们思想火花的碰撞,终将穿透《周易》解读史的时空,到达未来那些跟我们一样关注、解读、体悟《周易》的人们的心灵深处。

  现在选取一些导读和讨论的片段,或能帮助大家一窥本群明解《周易》的特色。如2016年11月1日,在解读屯卦上六的时候,正好是《周易》明解群创建满月,大家心情激动,对有幸来到这个学习乐园,天南海北,四海一家,着实难得。大家感谢导读老师们精彩而且辛苦的导读,有时老师们在喝过酒略有醉意的情况下都不忘参与导读,甚至因此解读出很多精彩的智慧火花,也感谢秘书们每天及时整理资料,感恩志愿者们维护群的日常运作,为群的宣传和推广付出努力,这样的感恩气氛一直维持着群讲课的始终。

  自从曾凡朝老师2015年10月5日做了关于《周易》之“感”的专题讲座之后,一年多当中,师友们通过群构筑了一个感通的场域,彼此感通的能量越来越强,加上天时与形势的配合,很多外应事件对群内师友们来说,都有非同寻常的感应力和巧合意义,这也可以作为一个感通型“同人”集体的外应之象。本群讲解过程中,有一些时机点比较巧合,如学泰卦初九的那一天是冬至之时。

  2016年3月7日惊蛰过后,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卦象和气象正好配合。讲解复卦的那一周(2016年3月28日开始)正好是西方的复活节等等,虽然这些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时机的选择,尤其是卦爻辞与时机的对应关系,有时候让师友们感觉到,学易就要去体会在世界和时间开始之前那种无法言传、深沉至极的感应关系。

  2016年4月4日正是清明节之前,师友们引用了叶采《暮春即事》等与读易有关的诗词,而清明节正好是物皆洁齐而清明之时,我们讲解无妄卦,体会心志干净洁诚感通的状态,确有神通之妙。

  4月18日导读颐卦的时候,正是雷出山中,春暖之际,谷雨时分,颐养万物之时。2016年12月31日讲解既济九五爻的时候,提到跨年之时,正好应该簿祭一下,爻辞提到“福”,而导读老师孙福万给大家带来万福。类似这样导读的内容和天时吻合的精妙时机,都一再让参与的师友们惊奇和感慨。

  所有这些,都让大家从理智和实践上感知:易本天人之学,读易可见天心,学易就是参与天道的阐发过程。学习大壮卦的时候,师友们觉得,有《易》桥梁在,鬼神人可相互感应沟通。似乎学易可以帮助大家开天眼,天眼自己开,天网自己看,心网自己能明结又能明解,收放自如。正如张文智老师所言,借助群的感应和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开天眼。《易》本推天道以明人事,师友们探讨出了其莫测之玄机。

  这样似乎正好应了何善蒙老师对咸卦的讲解:天地万物之情,本来就是无心地感来感去,结果人非要给天地安一个心上去,是自己的心被感动了,加给天地。天地无心人有心,人用真心诚心正心去感,天地之心和我心同心同德。张载言“为天地立心”,实在是人太有心了。人心立时天地立,如果《易》作者无心,这看起来没心的咸卦,怎么能够写到这个份上,读起来这么让人感动。当然,最后还是落在心如自在,通天通地的无心之境。

  还有多处解读,虽带有戏说成分,但是幽默风趣。如解读屯卦和坎九二时都提到宫廷大戏,明夷六二时提到英雄救美,虽然有演义成分,但画面感很强。比如一对亡命天涯的男女在极度危险之中上演的情爱浪漫故事,女的比男的更危险,更没救,虽然自己都不行了,但临死前还舍命拉了男的一把,让男的终于有希望脱离险境,令人潸然泪下。

  解读大壮卦和贲卦时,也有类似的画面感。解读坎六三依“枕”待时之时,其实开出了履险如夷的新处险之道,相比之前的解读有新意。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状态下,对很多爻的解读有所突破,常有灵机乍现,别有洞天之感。

  在师友们灵感迭出的解读当中,开发出来很有新意的解读内容,虽然未必合乎学术传统,但对于理解卦爻辞和爻象之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张国明、于闽梅一起解读贲九三“永贞吉”的时候,大家讨论道:坚贞不渝的爱情可以感天动地,超越时空,彼此精神之间的融合所带来的融汇天地的吉祥和幸福,最终甚至可以战胜世间一切沧海桑田的变迁。

  恋人之间心意相通的状态,好像彼此都是对方生命存在的前提一般。“永贞吉”的爱情,是人间爱的天堂、爱的绝唱,所以世间永流传。此爻阴阳相和,相濡以沫,表达出了感天动地之境界,好像《魂断蓝桥》那种动人心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一般百转千回。

  解读《贲》六四时,提到两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最后以舍比从应,情投意合,皆大欢喜作为结局。九三爻下有六二,刚柔已经合为一体,不会成为人家婚姻道路上的羁绊,四爻看到三爻二爻如此恩爱,因自己身处坎险之中而对远方之应爻有所怀疑。最终疑心解除,四与初也是情投意合。

  一个“舍车而徒”志趣高洁,一个“白马翰如”贞洁自守,终成眷属。情感起伏如过山车,但结局圆满,皆大欢喜,如欢喜冤家,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感觉。虽千年之后,也不禁为之喜也。古往今来讴歌不息的伟大的爱情故事不过如此。那天的解读解决了爻辞中的疑难,突破了王孔之论而有创新,又欣赏了两段伟大的爱情故事,参与者们都好有成就感,感受到历史性的大突破。

  在解读贲卦上九的时候,突出了儒道合一的境界。一个表面看起来只是文饰和搞装修的卦,到顶之后,其实是经纶天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种白茫茫与天地同体的弘逸境界。用儒家的进路解,是一路搞装修上来,境界越来越高,最后到了山顶,实现了极致的状态,才有点道家的气象出来。路上还闹出了两场令人魂牵梦绕的爱情史诗,这带有儒家入世的情怀。在山顶上搞顶层设计,达到儒道合一的境界,不但脚痛会忘,什么痛苦都可以放下,那种心通天地的自我实现境界,让人感到有点悟道的意味。整个过程合乎儒家从正心诚意到治国平天下的修身过程。

  明解群的授课和讨论常有很多如此妙解,虽然有演绎的成分,学术的含量也不够,但可能因此在易学解读史上开创出新的意义。经典之权威性历经时空的磨砺而成,学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打开思路,安心潜读,不断有新的体验和收获。总的来说,《易经》卦辞、彖辞的取象基本没有超出《说卦》的范围,解爻不能顺通,是象上未通,如果象上不通,理上努力,以理述理,以字解字,反有离题之嫌。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古人取象之玄妙,深感自己智慧灵感有限。解卦的路子很多,何者更有道理,是可以在尝试中探讨的。要从看卦象入手,上下卦观象,再解释各爻,中间乘承比应,互卦取象等都有帮助。随着自己的感悟加深,会触类旁通,加上点滴浸润,深思熟虑,逐渐就会茅塞顿开,别有洞天。

  明解群帮助大家意识到:圣人作易取象,费劲周折,时间跨度应该超越千年。乘承比应之间,除了看的见的联系,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联系,对应万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陷入机械论中。易学的博大在于,好像没有关系的两爻,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现实的生活。圣人仁爱天授,心天合一,要认真琢磨易学智慧超越人的维度,仁只是儒家的思想基础,如仅以仁说易,易的气象就小了很多。

  “周易明解”群希望通过当代易学家同台解读《周易》,继承前辈易学家的志向,延续传统易学的生机,希望传统易学的正宗路向能够为更多的学者们接受与传播,开启传统易学研究和推广的新阶段,进而开创以《周易》新释奠基的中国新哲学思想时代。在传统社会,四书五经是公共话语,好的经典解释足以改变时代,但今天互联网时代,经典诠释已很少进入公共话语系统,连边缘话语的位置都岌岌可危。本书不求进入当代话语的核心,但求继承传统易学正路,并将之发扬光大。

  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金庸小说里的那些武功超群者都是遍学天下奇功的人,明解群这个平台把五湖四海的学者和求学者都聚集起来,一起共同学习、参悟、交流,为这个时代培养了一批根底较为扎实的易学爱好者。到一周年的时候,在热心群友们的支持下,明解群搞了一场线下聚会的庆典(见《易经明解》附录C)。后来在圣境尼山书院的支持下又搞了几次线下讲座和聚会活动,逐步把明解群落地,进一步推进线上的易学交流与研究工作。

  本群除了需要感谢讲课老师和参与整理的同学们,还要感谢一些热心的群友和志愿者。感谢热心群友王力飞,因为他积极学易才有最初明解群的建立,感谢本群最初的组建者徐治道、尚旭等。感谢随后郑静坚持值守一年多,引导主持人和志愿者们积极参与,为本群聚集人气和活跃气氛付出了大量心血;感谢很多积极的群友自始至终热情高涨地参与学习讨论,如元融、张吉华、丰铭、姚利民、闫睿颖、瞿华英、刘久红、倪木兰、罗仕平、王昌乐、崔圣、叶秀娥、李伟东、靖芬、刘娜、陈鹏飞、汤兆宁、郑强、姜江等,并发表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该群培育了一支当代认真研习《周易》的队伍。

  本群的日常维系和线下聚会与很多热心师友与志愿者的帮助分不开,如:赵薇、黄胜得、萧金奇、程姝、侯川、林正焕、傅爱臣、陶安军、王眉涵、虞彬等。正是在热心群友的慷慨支持下,本群的线下聚会才得以成功举办,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实际支持来表达对诸位学者公益讲学的诚挚谢意。

  虽然稿子经历了五六次完整的修改和统稿,但毕竟是从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转化过来的,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本书为了编辑成著作体例,不得已删除了一半以上的聊天记录,包括师友们引用的很多文献,一方面因为现在查文献较方便,另一方面因为很占篇幅。

  还有些师友虽然说了很有意思的评论,但因要以学术为本,不紧扣主题,即使非常精彩,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所以编辑委员会全体成员要对那些积极参与并发言,但最后的书稿却不能充分体现其活跃度和参与度的师友们,谨致以非常诚挚的歉意。

  不同老师讲课风格不同,形式各异,整理之后,虽经老师们亲自校对,仍然不可能把所有格式完全统一,所以适当保持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授课状态。如卦爻辞和象辞的断句,基本按照各个导读老师的倾向,以保留老师的讲述风格,体例也就不尽相同。考虑到讲稿基本都经过老师们仔细修改,一些具体的体例就不再强求整齐划一,比如既然讲课时老师们引述经典、转述观点之时的体例不同,最后也就不强求一致。

  当然编辑们对聊天记录尽量编辑完善,比如加了很多书名号和引号,但总体来说,还是做了省略处理,只要不影响阅读理解,原稿状态就尽量保留。由于原稿是微信学习群的聊天记录,有大量口语化内容,虽然编辑们做了很多修改和辩正,但把两百多万字的原稿删到一百多万字,肯定还会有不少问题,请海内外同行和师友们包涵。本书各爻标题虽多次修改,但因概括能力与语言锤炼能力均有限,可能表达仍不够准确到位,有请读者提出意见,批评赐正。

  本书能够成书,孙世柳(本书副主编)等研究生整理老师们的讲稿和连续两年不间断地编辑修改是基础。2018年年中,孔学堂书局的编辑们对书稿几乎每段每行做了认真的修订,从六月到八月,孙世柳博士每天早晨五点从位于贵阳花溪区的孔学堂教授宾舍出发,坐两个小时的车到位于贵阳乌当区的孔学堂书局编辑部与窦玥声编辑一起对着电脑校对修改,常常加班到晚上九点再坐两个小时车回到花溪,工作量可谓极其细密和繁重,他们都为书稿的编辑付出了巨大的辛劳。2018年秋季,校对好的书稿分别发给每位主讲老师,进行最后的修订,老师们都予以非常及时的配合,从而使得书稿得以最终定型。

  该书能够出版,得到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教授、副会长朱高正先生等的热情支持;得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刘大钧教授、副主任李尚信教授(本书副主编)、刘震、张文智、张克宾等的热情支持,让本书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刘大钧教授还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得到贵阳孔学堂书局负责人李筑先生和张忠兰女士、张发贤先生、窦玥声女士、陈真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让本书成为“孔学堂驻会学者”研究成果。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也要感谢我的家人长期理解、支持和帮助,使我得以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部书的组织和编辑工作。

  温海明

  2018年8月13日

来源: “易学家园”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0   【收藏本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