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 - 中华孔子学会
首页 > 学会发展 > 学会新闻
学会新闻
刘学智|“民胞物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
发布时间: 2020-09-20 17:31:32     作者:本站编辑    

 


  宋代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在其著作《正蒙》第十七篇《乾称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张载把它抄录贴在西边的窗户上,称《订顽》。程颐将其改名为《西铭》,对其推崇备至,甚至将之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相提并论。程颐称赞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人都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性,其在宇宙间是很藐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太虚”之气规定了人善良的本性。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均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

  张载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思想,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民胞物与”。“民胞物与”是《西铭》的核心思想,被后世视为孟子之后论仁求仁的精华思想。

  “民胞物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所以是我们的父母,世间民众都是我们的兄弟,万物都是我们的同伴,就在于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因气化而有生,禀同气而成性。显然,张载是认为万物禀赋的气决定了人性和万物之性。这样,从禀赋之气所承载的价值意义上说,所有的人与物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共享应有的公平。由此就必须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民胞物与”包括“民胞”和“物与”两个方面。就“民胞”来说,作为每一生命个体的人,既生于天地间,就必须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都应该尽自己的伦理责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对他人尽忠,对亲人尽孝;同时也要以仁爱的德性,关爱社会上生存状态各异的族群,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群体。故张载在《西铭》中接着说:“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强调既要尊长慈幼,还要关爱那些“疲癃残疾”和“惸独鳏寡”的人,把天下残疾孤苦、受苦受难、无处申告的弱势群体,都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

  就“物与”来说,就是要以仁爱的德性对待宇宙间的万物,将其视为人类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关照。既如此,就要引物为同类,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而不应为了自身的生存无限度地征服自然,甚至以牺牲其他物类的生存为代价。张载把自然万物视为人类同伴的观点,在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遏制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对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可以看出,张载的“民胞物与”是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来论仁求仁的。

  张载的“民胞物与”在儒家传统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渊源。《论语》说“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先贤的这些主张,已蕴涵着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的理念。《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也鲜明地包含着公平、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其所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强调要给包括所有弱势群体在内的人们以各自所需要的关爱,这里已有了鲜明的博爱情怀。唐代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儒家的仁爱观明确提升到博爱的高度。到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已从宇宙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层面,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义上讲一体同类,从而把人间大爱传递和扩展到广泛的人际和物类。传统儒家那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仁爱,也就被深化为以禀气而成性为基础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思想被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二程也说“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王阳明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其所包含的博爱思想,都与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相通。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成为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己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自行解决得了的,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


 

来源: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1日 02版)    浏览次数:0   【收藏本页
Baidu
map